在雨雪风霜中磨砺意志,于艰难困苦处书写忠诚。
——题记
黄草河地处湖南与江西两省交界,西接桂东,东连遂川,四周罗霄山脉群峰耸立,青山环抱,碧水静谧。今日的黄草河,已然是鸟语花香,风景如画。
行走在沟壑交错的峡谷深处,可以看到群山连绵,峭壁如削,苍松翠柏掩映其间,藤萝野蔓葱茏,鸣泉飞瀑,鱼潜鸟跃。此地犹如世外桃源,景致之美,令人赞叹。
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64年。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南三〇九队第三队(现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)三小队在此处山谷中发现了一个较好的异常带。然而,当时的黄草河地区尚未开发,地势险峻,交通闭塞,河道两岸荒无人烟,常常被山雾笼罩。峡谷深处陡壁环绕,给地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。
为了进一步查明地质情况,摸清异常带的具体分布,小队经过深入调查研究,决定对该点进行地表编录、地面详测以及初步揭露、取样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。然而,被发现的异常带位于山谷深处,此地地形险要,悬崖峭壁众多,没有道路可以供车辆通行。从小队的驻地中流坑出发,队员们沿着河岸艰难前行,自小队驻地到异常带所在地,也需要3、4个小时。这意味着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路上,地质工作几乎无从谈起。
为提高生产效率,节省时间,以便更好地开展详查工作,异常带附近设立临时居住点已提上日程。经队领导批准,三小队的同志们经过实地调查,最终选址在深谷中的回水湾处的卵石滩,此地地势相对较高,位置宽广,且接近异常带,非常适合作为临时居住点。
大家立即行动,用扁担挑起生活必需品、野外生活的炊具以及生产所需的器械工具赶赴现场。一切从零开始,全队干部职工以“大庆精神”为榜样,露宿深山。他们就地取材,在附近的山上砍伐树木,在河道浅水滩处割取茅草,选取优质树皮,共同协力,迅速搭建“屋舍”。
队员们热情高涨、全力以赴,仅用了5天时间,就逐步建立了临时居住点,搭建了147平米的茅草棚,并设置了大通铺供集体住宿。为预防火灾,队员们在河对岸的滩地上搭建了一间由木料、树皮等组成的小厨房。同时,还在河道中间架起一条长约6米的小木桥。
此处夏季有狂风暴雨,冬季有刺骨风雪,由于山谷陡峭,白天常看不到太阳,夜晚看不见月亮。队员们与清苦为伴,与孤独共眠,在人迹罕至的山谷深处,为查明异常带情况,他们挥洒青春和热血,奉献汗水与辛劳,默默坚守在找矿一线。
一日傍晚,天空开始下起小雨。队员们结束了一天的野外工作,带着疲惫的身体很快进入了梦乡。屋外的雨越下越大,雷声轰鸣、大雨倾盆。然而,这并未打扰到队员们的梦境,他们已经沉睡。忙碌了一天的他们此刻正沉睡得香甜。
在翌日清晨的微光中,炊事员许清已经开始为找矿队员们准备早餐。然而,当他冒雨走到河边时,看到的景象让他心中升起一股不祥之感。由于昨夜的暴雨,黄草河的水位骤然上涨,木桥已被洪水冲走,厨房则因地势较低,也被山洪无情地洗劫。
许清焦急地大声呼喊起来,将其他队员们唤醒。被惊醒的队员们跑到河边,看到木桥消失在汹涌的山洪中,只剩下空空的桥墩。厨房里的厨具和生活物资也在下游的回水湾里不停打转。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,尽可能挽回损失,他们的小队生产生活将面临巨大的困境,所有的前期努力都将化为乌有。队员们的心像热锅上的蚂蚁,很多队员第一次面临这种情况,一时急得团团转。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找矿组长袁俊鼎一边穿衣服一边飞快地赶过来,一个箭步冲向前,毅然决然地跳入回水湾处抢救物资。找矿员罗友兴、陈家文和普工喻灿武等同志紧随其后,纷纷跳入泥水浑浊的河水中,尽力抓住更多的生活物资,一点一点地往岸边拉。其他队员也反应过来,他们有的在岸边接回抢救出来的物资,有的往下游跑,想方设法找回被山洪冲走的木桥板。大雨、洪水、呼喊声交织在一起,队员们只能依靠手势交流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,他们在大雨和山洪中奋力保住了木桥和生活物资,确保了生产生活的基本运转。队员们望着被雨水冲刷过的营地,他们的衣服湿透了,手被磨得通红,有的队员身上被水中的碎石、碎木板划破,顾不上包扎,也来不及休息,互相鼓励打气后,他们重新振作精神投入到营地重建工作中。
在黄草河的生活问题算是得到了妥善解决,而工作的困难仍悬挂在找矿队员们的头顶。根据老一辈三〇九人的回忆,在当时的找矿工作中,面临着许多挑战,“五层陡壁脚下踩”就是其中之一。
当时,有一条异常带需要进行打坑道作业,由于异常带延伸方向靠西的一端被陡壁阻挡,为了查明异常,必须翻越到陡壁的另一端。队员们站在陡壁对面的山上远眺,发现陡壁呈阶梯状,每个台阶高约10米,陡壁台阶高且陡峭,壁面的岩石存在风化现象,翻越这座陡壁确实是一项极度危险、极其困难、极具挑战性的任务。
经上级同意,三小队决定由朱屯松、陈家文和袁俊鼎三人组成临时突击小组,共同承担这项任务。次日早上五点多钟,突击小组带着砍刀、麻绳等工具向陡壁进发。到达现场后,三人决定采取搭人梯的方式向上攀岩。当攀爬至第三级台阶时,最前面的陈家文突然大喊:“注意石头!”话音刚落,就看见他脚下的石块垮落掉下,队员们赶紧往两侧闪躲,还好大家均安然无恙。队员们的心弦紧绷到了极限,这一刻的惊心动魄让他们的背脊泛起了一阵阵冷汗。自此之后,队员们在攀爬时更加小心谨慎,不敢有丝毫掉以轻心。
他们成功攀登上第三级台阶后,已经接近下午两点多钟。夜晚困在陡壁上十分危险,他们必须在天黑前翻越这座陡壁。稍作休息后,他们继续往上攀登。三人咬牙坚持攀登,一鼓作气翻越了这座“五层陡壁”。此时已是傍晚六点多钟,尽管队员们感到精疲力竭,但完成任务的喜悦冲散了所有的疲惫,三人的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兴奋,仿佛经历一番恶战终于取得了最终胜利。
多年以后,在后辈与他们交谈时,他们的话语总是显得云淡风轻,仿佛在他们的记忆中,那些艰难和挑战已经不再重要。他们的眼中闪烁着美好回忆的光芒,那些风雨无阻的日子,那些共渡困难的时刻,都变成了他们生命中难以忘怀的宝贵记忆。
岁月变迁,时光荏苒,往事如烟。然而,提及黄草河,那个大家曾共同奋斗的地方,老一辈三〇九人的记忆仿佛被唤醒。他们的脑海中,黄草河的往事如影随形,那里的每一草一木都清晰可见,那份深深的怀念与感慨总是萦绕心头,久久不能散去。
这些往事,是老一辈三〇九人在黄草河的峥嵘岁月中坚韧不拔的缩影。他们在风霜雨雪中坚守,奋战在艰难困苦之中,用奉献和拼搏共同铸就了永恒的“黄草河精神”。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,也是一股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。作为新一代的三〇九人,我们肩负着传承核工业优良传统的重任,我们要大力弘扬“黄草河精神”,学习他们“在雨雪风霜中磨砺意志,于艰难困苦处书写忠诚”的高尚品质。我们期待着,能为推动我局高质量发展,作出新的、更大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