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。
“中国梦”源于《尚书》中“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”的典故,意义、主旨非常明了:“建立丰功伟业惟有勤劳工作、事业精进;完成伟大功业,在于辛勤不懈的工作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人世间的美好梦想,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”。也多次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,以劳动托起中国梦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不同时代的劳模,给了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迪?劳动与中国梦之间的联系在哪里?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?
我认为有以下两点:一:劳动精神的力量,二:劳动行为的力量
这两点可以用以下十六个字概括:心有所信,方能行远。学有所悟,而后笃行。
心有所信,方能行远。心有所信的信可以理解为“信仰”或“信念”。欲成大事,必立大志。而“立大志”就需要有一个伟岸的信仰。而这种信仰就是劳动精神的力量。
学习劳模,要学习他们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。“人间万事出艰辛。越是美好的未来,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”。盘点这些劳模,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穿越眼前的迷雾,相信并为“美好的未来”而奋斗。
时针拨回到百余年前是神州陆沉、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况。偌大的旧中国,多少人上无片瓦、下无立锥之地,多少人命运多舛、颠沛流离,多少人饱受欺凌、毫无尊严。谭嗣同大声疾呼“四万万人齐下泪,天涯何处是神州”;鲁迅悲愤地写下“灵台无计逃神矢,风雨如磐暗故园”。
曾经的人们用信仰的力量努力的活着,并为中国的统一拼搏奋斗。现在的我们,想着活得更好。中国站起来了,生活也富裕了。可是当我们停下来,驻足思考,却发现我们对于信仰却逐渐缺失。
现在我听到最多的词语却是“躺平”,“不想再努力了”,这类颓废的词汇时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上。在国家高速发展的情况下,大环境对他们是宽松的,但由于劳模精神的缺失,对于前路的艰辛与苦难感到害怕,于是踌躇不前,于是“躺平”,“不想努力”。
因此我们需要这种相信并为“美好的未来”而奋斗的劳模精神。需要为新一代注入这种信仰的力量,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,重温他们的故事,想想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,心底就有“相信”,就有了一往无前的力量。莫道前路多险阻,再闯关山千万重!
学有所悟,而后笃行。学有所悟、学有所成、学有所获的时候,就需要我们坚定地前行。去劳动,去实现,去创造。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就是“知行合一”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进一步强调了“知”和“行”的统一。习近平强调:“必须以知促行、以行促知”所以学有所悟,而后笃行,以笃行促进创造。
学习劳模,要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劲头。“一勤天下无难事”。无论哪个时代的劳模,都是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的劳动者。近年来评选出的劳模,高级技工、科研精兵的比重在增加,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不断涌现。
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钳工夏立,多次参与卫星天线预研与装配、校准任务,装配的齿轮间隙仅有0.004毫米,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/20粗细。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多做一点点、创新一点点,日积月累,“高原”就成了“高峰”,就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。
当今,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创造。
青史如镜,鉴照峥嵘岁月;初心如炬,辉映复兴之路。